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吹响非遗新乐章,杭州余杭中泰竹笛用笛音说好文化故事

2023-08-27 14:26:34 来源:腾讯网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葛家藤 通讯员 陈蓉

2021年9月1日,央视播出的《开学第一课》节目中,航天员聂海胜在太空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——竹笛。而那支竹笛,被眼尖的竹笛匠人认出:它是来自杭州余杭的“中泰竹笛”。

近日,记者慕名来到杭州余杭中泰街道的紫荆村,该村素有“苦竹之乡”“中国竹笛之乡”的美誉。在这里,我们找到了著名的竹笛非遗传承匠人——黄卫东,与他聊起制笛的故事。


(资料图片)

盛夏中泰,清风吹拂。我们行驶在乡村道上,路边上一家家竹笛企业的名字一一呈现在马路两边,仿佛一路上都响彻着竹笛的笛音。我们来到了余杭中泰紫荆村竹韵乐器有限公司。据悉,中泰紫荆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苦竹资源,现有苦竹28000亩,有160多家笛箫乐器厂。竹笛年产值3.5亿元,年产竹笛450多万支。

“一转眼已经在制笛行业38年”,与黄卫东一见面,他就这样介绍,他是第一批学习制笛的村民之一。现年55岁的黄卫东,从1985年开始学制笛,师从周林生和陈建萍。他说,竹笛的制作原材料取材于“苦竹”。由于中泰的苦竹制作出来的竹笛笛音清脆。解放以后,中泰的苦竹成了上海、苏州等地的乐器厂争相抢购的良材。其中以上海乐器厂周林生最为活跃。周林生向村民传授了笛子制作技艺,让村民们意识到,如果掌握了制作乐器的技术,从卖原材料变为卖产品,收入会大大增加。

学成竹笛制作技术的黄卫东,1993年开始自己创业,先在自己家开了一家竹笛小作坊。他说,“最初那段时间一个人带着一背包的竹笛去全国各地推销。当初最远去了四川,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。”听着黄卫东说起那段创业经历,我们也是深感创业的不易与艰难。

黄卫东在创业中慢慢摸索创新,他的中泰竹笛终于找到了主要的销售地——义乌。义乌的销售量大,但竹笛的利润很薄,早年才赚几毛钱一支。中泰竹笛音色优美、发音准、做工精细,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认可。

对于中泰竹笛的制作,黄卫东向我们娓娓道来。

中泰街道为了弘扬竹笛文化,在紫荆村对以前老竹器厂进行改造,建起一座以竹笛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博物馆。从高空望去,博物馆如同在竹间的一个音符,不仅更好地展示了中泰的竹笛文化,也寓意着竹韵文化的发展。

中泰竹笛的制作技艺,是上海笛和苏州笛综合优点而来,然后一代代流传下来的,有着70多道严格工序,其中尤以烘烤、定调、打孔、校音这几道工艺为特色。如今制作竹笛主要是四大步骤。第一步是选材料。优先选择老竹,这也是制笛的关键之一。一般选择竹龄3-5年的竹子,然后把竹子截断,放在阴凉处阴干。第二步,初加工阶段主要是烘烤,净堂和分类。烘烤也是很关键的一步,也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。除了便于加工橇直外,还要将竹内水浆烤干,使竹子变得更结实。这一步火候是关键,火候不单影响外观的颜色,还和今后竹笛的音色有着很大的关系。第三步是定音和定调,也是竹笛中最重要的一步,一般情况由非遗匠人亲自操刀。第四步是后期处理,把所有的孔打好,处理竹笛的发音,并修饰外观。做完以上的四步骤,基本上一支竹笛就做完成了。

看着制作竹笛很简单,实际上在中泰竹笛展示馆内展示了如今制作竹笛的17道工序分别是烘烤、打磨、清内膛、划线、打孔、定音、定指孔、塞软木塞、修孔、校音、接铜、接老头、镶牛角、上虫胶、上漆、缠线、刻字。如此复杂的制作工序成就了中泰竹笛工艺精良,用料考究,音色优雅等美誉。中泰竹笛融入了竹刻、竹雕等民间工艺,不光具有民族乐器的实用价值,而且还具有了作为工艺品的收藏价值。

从一个地道农民,到非遗文化传承人,黄卫东在自觉践行着文化传承的根脉。他说,竹笛自古以来就有,宋代时期,护国仁王禅寺被称为“尺八祖庭”,是尺八的发源地。1987年在贾湖出土的七孔骨笛,也是中国考古界最早发现的乐器。而在多年后的今天,历史依旧没有忘记这一件乐器,也没有忘记这种独特的民间工艺。

如今第一代制笛师已到花甲之年,技艺急需儿女们的传承和新鲜血脉的注入。这些“笛二代”从小伴随着竹笛和笛音长大,带着丰富的音乐相关理论和对民族乐器的喜好,也在从事相关的工作。黄卫东告诉记者,他女儿叫黄毓,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,现在从事竹笛生产销售、文化传播、研学培训等工作。他会无保留地支持下一代的发展,把自己所知道的技术全部传于后人,让笛二代们把竹笛文化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下去。

如今,中泰竹笛承包了全球竹笛的80%销售,竹笛不仅是消费品,也是文化输出的很好范本。中泰的“笛二代”们不少回乡创业,他们将继续说好这个文化故事,将“卖产品”向“卖文化”慢慢地靠近,让民族乐器变成更好的文化产品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,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,让更多的中国传统雕刻艺术融入竹笛,让竹笛变成更优质和具有收藏价值的乐器。

(中泰街道供图)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